

最近,美国军迷和军事观察圈子里有点小沸腾,因为传说中的AIM-260空对空导弹终于在官方材料里“露脸”了——虽然只是在PPT幻灯片上。这款被美国寄予厚望的“超远程杀手”原计划在2026年定型并小批量送到部队手上试用。然而,外界普遍认为这一计划可能会推迟。
从披露的资料来看,AIM-260的性能指标确实亮眼,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我国现役的主力霹雳-15系列。这让不少人开始思考,如果这款导弹真的研制成功,将对我国空军和海军航空兵产生多大影响。
要理解AIM-260的重要性,可以先看看全球主要中距弹的情况。目前,各国常用的中距弹包括美国的AIM-120系列、中国的霹雳-15、法国的“流星”以及俄罗斯的R77-1。这些导弹各有特色,射程和性能也有所不同。
例如,俄罗斯的R77-1型导弹,全长3.71米,全重接近190公斤,最大射程约110公里,被认为与美国的AIM-120C5相当。而最新的AIM-120D3,尺寸略小,长3.65米,重量约152公斤,据称射程可达160至190公里。法国的“流星”导弹,尺寸与AIM-120相近,标称的最大射程在150到160公里之间。
中国在霹雳-15之前,主要使用的是霹雳-12系列中距弹。尽管当时与国际先进水平有一定差距,但随着歼-16、歼-10C和歼-20等新型战斗机的列装,我国开始使用自家研制的霹雳-15中距空空导弹。珠海航展上展出的霹雳-15E出口型号,其弹长接近4米,直径203毫米,重量控制在210公斤以内,最大射程标为145公里,极速可达4倍音速。不过,有观点认为自用版本的射程可能达到200公里级别。
中距弹射程的增加使得空战距离大幅拉远,这对空中预警机、电子侦察机、加油机等高价值目标构成更大威胁。因此,全球主要空军大国纷纷研发射程更远的远距空空导弹。俄罗斯推出了R-37M,据说最大射程超过300公里。中国也在2023年半公开亮相了一款被称为霹雳-17的远距弹,推测其射程可能达到400公里。
这种情况下,美国加快了AIM-260的研发。该导弹基于现有的AIM-120进行改进,采用三脉冲火箭发动机技术,目标射程设定在260到300公里。然而,截至2025年初,AIM-260的进度滞后,仅停留在PPT和效果图阶段。美国海军甚至考虑将舰载防空导弹“标准-6”改为空射版,以应对竞争压力。
AIM-260的设计有两个关键点:一是尺寸适中,能轻松挂载于现役战机;二是能够装入F-22和F-35的机腹主弹仓,保持隐身性能。相比之下,中国的歼-20和歼-35可能无法内置长度达6米的霹雳-17,只能外挂,这会影响隐身特性。
面对这一挑战,有人推测中国可能正在研发一款名为霹雳-16的过渡型号,以提升射程至300公里。但这一说法尚未得到官方确认,属于猜测性质。无论如何,未来空战将更加依赖体系支持下的超视距对抗,双方的技术和战术能力将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。
上一篇:Faker粉丝再送花圈, T1收到预告, Guma成受害者, 无论输赢都抗议
下一篇:没有了